close
【感冒】
又稱傷風,為風邪襲表所致。主因體虛,邪由表入,機體受感所致。
【病機】
《四聖心源》
傷風者,中虛而外感也。
其中虛者,陽衰土濕,中腕不運,胃土常逆,肺金失降,宗氣不達,郁勃皮毛之間。
飲食未消,中氣脹滿,阻隔金火沉降之路,肺金郁發,蒸泄皮毛,宗氣外達,是以不病。
一被風寒,閉其皮毛,肺氣壅遏,不能外發,逆循鼻竅。
治則:陽明右降,則肺金下達,積郁始通。
治法:洩肺開皮毛,理中洩濕郁。
治療重點:
- 解表開洩者,太陰肺金、陽明大腸金。
- 治根理中者,陽明胃土。
【型態】
- 風寒感冒:風邪夾寒者,寒邪束表,肺氣不宣,毛竅閉塞。
- 風熱感冒:風邪夾熱者,熱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肅。
- 亦有夾濕,夾暑者。
【共同症候】
- 頭痛:風邪襲表,頭先受之。
- 鼻塞流涕:手陽明大腸與肺相表裡,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 脈浮:正邪交爭於表,故脈浮。
【風熱感冒】
【機制】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
【症狀】
- 發熱重 -> 陽邪,故熱重。
- 微惡風 -> 風邪,故惡風。
- 頭脹痛 -> 風邪襲表,頭先受之。
- 有汗 -> 腠理疏泄,故汗出。
- 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 -> 風熱之証
- 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 風熱之証
【取穴】穴名 大杼
- 經絡 足太陽膀胱經
- 交會穴: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 功效:祛風、清熱、平氣逆、舒筋骨。
- 思考:外邪襲表,巨陽先受之。取手足三陽之會,可驅風熱之邪。
- 手法:邪盛為實,故洩之。
【取穴】穴名 曲池
- 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 重要性:合(土)穴。
- 功效: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
- 黃帝內經:手陽明大腸經: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 表里配穴法:風熱感冒,可取手太陰肺之尺澤(合穴)與手陽明大腸之曲池(合穴)。
- 手法:邪盛為實,故洩之。
P.S. 以上是我的思考,非常有可能是錯的,請勿引用,以免自誤。
【風寒感冒】
【機制】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
【症狀】
- 惡寒重 -> 寒邪,故惡寒重。
- 發熱輕 -> 寒邪,故發熱清。
- 無汗 -> 寒邪束表,故無汗。
- 頭痛 -> 風邪襲表,頭先受之,故頭痛。
- 身痛:寒邪束表,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故身痛。
- 鼻塞流清涕:手陽明大腸是主津所生病。
- 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是為寒証。
【取穴】風門穴
所屬經絡:足太陽膀胱
交會穴:督脈、足太陽之會。
重要性:風,風邪。門,門戶。穴居項背部,為風邪出入之處。故名。
功效:祛風解表、宣肺利氣。
【取穴】風池穴
所屬經絡:足少陽膽
交會穴:足少陽、陽維之會。
重要性:穴在項側,凹陷如「池」,為風邪易侵之處,也是治療風證之要穴,故名。
功效:祛風,解表,清頭目,利五官七竅。
【文獻參考】
針灸學課本之基本治則,取穴以手太陰、手陽明、督脈穴,治則以解表祛風為主。
傷風感冒取穴:風池、大椎、曲池、合谷。
風寒感冒:加取風門、肺俞。
風熱感冒:加取曲池、尺澤。
咽喉痛:加取少商點刺。
取穴邏輯推論:
- 風池(足少陽)、風門(足太陽):意在祛風。
- 大椎(督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
- 曲池(手陽明):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
- 合谷(手陽明):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調經引產。
- 肺俞(足太陽):調肺氣,補虛,清熱。
- 尺澤(手太陰):清宣肺氣,瀉火降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