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在 study 蒙特梭利的東西  剛好看到這篇文章

http://homepage3.seed.net.tw/web@1/kid_education/main.htm

覺得有可以分享的經驗

 

其實我一向不是哪一家的信徒  所以對於很多理論的相信並不是出於對於教育家的崇拜

而是從現實上的印證來的

當我看到這段的時候  我是相當感慨的

 

0-6歲對語言的敏感(發展期1歲半-3歲) 

此時孩子的聽覺非常敏銳,可以分辨出聲音細微的差異及發聲 的不同,所以學習語言又快又好,特別是母語。例如孩子在學會說「媽媽」之前,你自己要先說好幾百遍給他聽,他聽多了就會了。這時孩子若有機會接觸各國語 言,聽各國民謠的錄音帶,將來就比較容易講出正確的發音和聲調。 

舉例來說,我在美國的幼稚園實習時,他們很高興有中國老師 來,特別請我教小朋友講中文。我設計了一些語文教具,又帶領孩子們唱中國童謠,發現小朋友學得又快又好,我們唱童謠「呱呱呱呱呱呱呱,游來游去真快樂,就 是母鴨帶小鴨。」小朋友帶動唱,玩得很高興,在場唯一有問題的是兩位老師,她們無法跟上孩子們的學習進度,直唱到第二十多遍,她們才終於跟上了,可是發 音、腔調還是怪怪的。兩位老師中,一位學得比較快的老師說,她在八歲前和祖父母同住,所以學會講德語,之後和祖父母分開了,就把德語忘光光。只是這種兒時 的訓練,幫助她學外國語,比一般只會講一種語言的美國人好多了。所以我們可以讓孩子多聽不同的外國語,像美國Wee Sing系列錄音帶,有一卷「We Sing Around the World」,裡面有各國童謠,孩子多聽多接觸,對他們脣齒的構音發展更好,將來的外國語發音會更標準。 

 


感慨的原因是在實際授課以及教兒子的過程中  我的確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現象

倒不是要藉機鼓吹學幼兒美語 

而是發現  我在現實中觀察到的並非特例  這顯然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所以結論是什麼呢  六歲以前要把所有的語言學過一通才行嗎

不不不  絶非如此

我要說的是  練習很重要 ( 謎之聲  欸  你會不會扯太遠 .............)

 

是這樣的  草莓在教兒童英文的過程中  觀察到另一個現象

就是父母在把孩子送來學英文的時候  往往有一個謎思

只要把孩子往英文補習班一放  就覺得孩子的英文就從此沒家長的事了

既然學英文是老師的事  所以回家之後  也不盯孩子聽 CD  練習

於是就發現  孩子的英文老是在原地踏步  在課堂上檢驗的時候  孩子的口語老是不見進步

回家不聽 CD  那就只好在課堂上聽囉

 

我一直很厭惡這樣的生態 

有些事情該回家做的就不應該搬到課堂上來做

在課堂上放 CD 讓學生練習老師當然樂得輕鬆啦

可是我會覺得這是在浪費我和學生彼此的生命

不太懂的是  明明可以回家做的事情  為什麼要花錢來補習班做呢

 

這跟語言的敏感期有什麼關係呢

離開某種特定的敏感期越久  需要培養那種能力需要的努力會越多

也因此  或許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聽兩三遍就可以記住的聲音

一個六歲的孩子需要更多更多的練習才能真正把這個聲音深植進腦海中

這樣的練習是不可或缺的 

當然  在課堂上老師必然會給孩子做練習 

可是因為課堂上時間有限  真正的熟練  必須要靠回家每天做才行

沒有練習  整個學習過程會拖得很長很沒有成效

家長會焦慮  孩子會沮喪

但是其實  並不是誰的能力有問題  就只是差有沒有練習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寄生草莓 的頭像
    寄生草莓

    寄生草莓的英文俱樂部

    寄生草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