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網址 http://www.cet-taiwan.com/et/07_ET_show.asp?serno=386
標題:幼兒語言學習的考量與策略(上) |
分類:英語教學議題 |
作者:陳錦芬 |
時間:2010/1/4 |
內文:
幼兒
應該學習英語嗎?小孩學習英語是否會干擾國語文的學習?國人一直都存有
爭議,不知是該越早開始越好,還是等國語文學穩了,再開始學英語。那麼,國語文什麼時候才會學穩?有些學者認為是五年級,有些說三年級,有些人說即使到國中,還不是學得很好,地方政府又該如何決定幾年級開始英語課程?這就像父子騎驢的故事,人云亦云,怎麼做都會被批判。試
問,當您聽到這些言論時,您會認為有名的學者說的就對,還是會探究理由何在,找出支持其論點的理論或證據。除非你有自己堅信的理念或紮實的理論基礎作為後
盾,且清楚知道怎麼做對孩子是最好的,否則可能永遠處在「to be or not to be」的矛盾中。本文希望能給「為人父母或為人師」的您,一個有助於判斷與抉擇的紮實理論基礎。同樣地,您也要對本
文分享的理論知識與實作經驗,進行考證,再建立自己的信念與行為準則。
19世紀初,腦理學家 (phrenologists) Walsh和Diller (1981) 兩位學者把神經細胞分成兩種:一是廣泛區域的神經細胞 (Macro neurons);一種是區域性迴路的神經細胞 (local-circuit neurons)。廣泛區域的神經細由錐體神經細胞構成,在孩童時期就完
全成熟發展,專門處理較低階的語言活動,如辨音、腔調 (phonological aspect);區域性迴路的神經細胞由星狀細胞構成,隨者年齡增加而
成長,發展很慢,一直到成人期才完全發展成熟,專門處理認知能力與較高階的語言活動,如句法、語意(syntactic and comprehension
aspects)。換言之,語言發展是涵蓋多層面的能力,各有其發展成熟的時程、方式與內涵。低階的語言能力比較早發展,以致於學
習第二語言時,兒童比成人容易發展出類似英語母語者的發音與腔調 (Krashen, Scarcella, and Long,
1982);較高階的語言能力需要的時間較長,一直到成人期才發
展完成,所以實驗發現,成人學習文法和語意的成效比年幼的孩童好 (Genesee, 1981; Neufeld &
Schneiderman, 1980)。由此可知所謂「語言學習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應是針對某一種特定語言能力。所以當有人說「等國語文學
穩了,再開始學外語」時,你必須問清楚是「哪一項國語文能力」學穩了,才可以學英語或另一種語言。
現在
我們回歸到最基礎的腦神經結構來談,嬰兒出生時已具有一萬億個神經細胞(又稱神經元),除了目前已証實會增生少許的記憶細胞之外,
這些神經細胞不會再增加,只會減少。不同神經細胞掌管不同訊息,彼此間以電衝動(神經細胞間的語言)溝通。這些細胞會持續增大且增加它的複雜度。十歲左右
的腦部大小是嬰兒期的兩倍,而成人的腦部大小是嬰兒期的四倍 (Cole & Cole, 2001),但是神經數並沒有增加,增加的是神經細胞間迴路的軸
突、樹狀突和突觸。軸突是輸出單位,將神經衝動傳送到另一個神經細胞、肌肉或器官,是神經元的聯絡工具,類似聯絡各大城市間的高速公路,軸突連接而成的聯
絡網構成大腦的迴路。樹狀突是接收單位,接收其他神經細胞所傳來的訊息,類似下高速公路進入城市的內部街道,是出生之後大腦長的最多的部分。接受外界的刺
激越多,樹狀突就會變得更濃密、更專業化,神經間的連結也越緊密,訊息傳遞越快。就像道路的使用率愈高,流量愈大,政府就會把小路擴展成四線道、八線道的水泥道路,愈擴愈寬、車流愈多。
在大腦的成長中,神經細胞的軸突、樹狀突和突觸先是快速大量的增長,然後隨著外在環境刺激的多寡,
有的會保留,有的會逐漸消減萎縮。因為神經細胞形成後,其前端的生長錐細胞 (growth cones) 會認路,會隨著目標細胞所放出的化學物質 (trophic factors) 遷移到特定的地點去,在抵達特定的地點後,才長出軸突
和樹狀突。也就是神經細胞一開始隨機發射,藉著目標細胞釋放出的化學物質,來強化不同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如同異性相吸。一些安靜、不活躍的神經細胞,或不
被與目標細胞連結的神經細胞,便會逐漸被淘汰。所以哪些神經細胞該留下來,哪些神經細胞該淘汰,則視環境所帶來的刺激而定。
當環
境帶來的刺激愈大、愈強烈,神經細胞的發射愈活躍、與目標細胞的連結愈堅定,保留的突觸和樹狀突就越多,腦部認知能力就越強。如果外界環境的刺激很薄弱,
某些神經細胞的些突觸和樹狀突就會就開始消失。與目標細胞連結的數量越少,腦部的總重量較輕,認知能力也比較遲緩 (Hung, 2000)。嬰兒出生後是隨時準備好接受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刺激,
外在的環境刺激會決定哪些樹狀突越長越茂盛,哪些會逐漸萎縮,甚至完全消失。外在的刺激愈多,樹狀突會愈濃密,細胞間的銜接就愈緊密,資訊的傳遞也就愈快
速 (Penfield
& Robert, 1959; Lennenberg , 1967)。所以基因決定大腦的結構與神經細胞的數量,但是後天的刺激決定神經的迴路與密度。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