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的EPG活動把場地拉到外頭 到橙智去參觀
起因其實是 想對藝術治療有多一點認識
對此最興致盎然的大概就屬我和 Reta 了
我是旁門左道雜學很多 只要有趣的東西就想玩
Reta 則是正牌社工科班出身
而涵媽前些日子面臨小三的老大在學校中的一些情況
也因此對情緒的議題感到興趣
今天的成員有涵媽 央媽 Reta 和我 Susan 病號 因為燒聲咳嗽沒法出席
本來要跟車的真媽因為沒收到 mail 還在睡貴婦美容覺所以沒跟上
週三的橙智有兩位從台北下來授課的老師
其中一位老師負責接待我們 跟我們聊課程
很貼心的是 為了讓媽媽們能夠專心跟老師聊天
橙智還特地請一位老師帶著小朋友在另一間教室裡遊戲
跟老師聊了之後 老師比較建議請媽媽們上課 而不是讓孩子上課
原因是 孩子來接受藝術治療的東西一個星期頂多兩個小時
可是其他大部分的時間跟這個都還是脫離的
因此最好的是由媽媽來上課 在家裡為孩子營造這樣的氛圍
又或者 媽媽在跟孩子溝通或是談話時 可以運用這些技巧
而媽媽再上課的時候 孩子就在另一間教室裡 由另一位老師帶孩子進行一些課程
橙智的主要課程大概分為四門
1. 故事表達以及運用技巧
2. 情緒輔導
3. 表達引導
4. 潛能開發
透過一些技巧 可以讓媽媽們更了解孩子 進而幫助孩子
舉例言之 通常人的學習和認知都是透過感官來達成
而主要的五種感官就是 聽覺 味覺 觸覺 嗅覺 視覺
但是每個人因為習慣的關係 可能會在某一個或某幾個感官上特別敏銳
也因此 當透過這個特別敏銳的感官學習的時候 效果會特別好
另一方面 某些特定感官的孩子對於某些學習方式特別無法接受
好比說觸覺型的孩子就極無法接受重複性的學習方式
因此 了解孩子的屬性 可以協助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再者 在了解屬性之後 可以透過一些訓練 讓孩子嘗試和練習其他感官的使用
而不會讓孩子侷限在原先的習慣領域中
擴展孩子的感官 也可以增加孩子的環境適應力 不會因為某些感官上的限制 而造成孩子對於某些環境因素的過度敏感和恐懼
談話結束後 孩子們跑出教室 手裡拿著畫 是老師給他們玩兒的"測驗"
韋拿著一個月亮形狀的東西 旁邊有一些鬼畫符 另一張畫上面又是一堆瞎塗
問老師 經過剛剛的課程 老師對於孩子們有什麼認識呢
老師說韋韋
她說 韋韋在群體中是一個願意為了維持其他人的高興而去妥協自己的人 ( 因為他選的是月亮 )
然而他在心中其實是有許多想法 但是為了顧及和諧而沒有表達出來
所以韋的問題在於如何讓他把自己的情緒表述出來
老師說 或者也請媽媽可以放手讓韋自己多做一些嘗試
不要為了怕韋受傷 而讓他有太多限制
其實聽到這裡的時候我有點泫然 只是硬忍住了沒有哭出來
這跟我對韋的感覺似乎非常接近
我常覺得韋心中有一些憤怒和恐懼 那樣的憤怒和恐懼來自許多的無助和無奈
但是他既無法去表達那些憤怒和恐懼 又無力改變那些無奈和無助
因此他有時會用一些脫序的情緒來宣洩這樣的東西
這也是何以我最近如此積極尋找藝術治療相關訊息的原因
因為對於三歲的孩子而言 要他用語言把他那麼深沉的東西表達出來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一些積壓的情緒或是壓力 在未能被理解也未能被處理的情況下
孩子只能把這些東西繼續默默的放在自己的身體裡面
一直到或者有一天他自己忘記了 或甚至內化成其他的東西
這在一個全人教育的觀點 是完全莫名其妙的一件事情
老師對媽媽們逐個解析每個孩子 我不知道其他的媽媽們聽了之後感覺怎樣
但是我自己感覺
老師跟這些孩子們相處短短兩個小時 以及從孩子們的繪畫中所得到的孩子們的訊息
似乎跟我在跟這些孩子們相處了這些時日中的觀察相去不遠
第一印象 算相當正面 ~~~
起因其實是 想對藝術治療有多一點認識
對此最興致盎然的大概就屬我和 Reta 了
我是旁門左道雜學很多 只要有趣的東西就想玩
Reta 則是正牌社工科班出身
而涵媽前些日子面臨小三的老大在學校中的一些情況
也因此對情緒的議題感到興趣
今天的成員有涵媽 央媽 Reta 和我 Susan 病號 因為燒聲咳嗽沒法出席
本來要跟車的真媽因為沒收到 mail 還在睡貴婦美容覺所以沒跟上
週三的橙智有兩位從台北下來授課的老師
其中一位老師負責接待我們 跟我們聊課程
很貼心的是 為了讓媽媽們能夠專心跟老師聊天
橙智還特地請一位老師帶著小朋友在另一間教室裡遊戲
跟老師聊了之後 老師比較建議請媽媽們上課 而不是讓孩子上課
原因是 孩子來接受藝術治療的東西一個星期頂多兩個小時
可是其他大部分的時間跟這個都還是脫離的
因此最好的是由媽媽來上課 在家裡為孩子營造這樣的氛圍
又或者 媽媽在跟孩子溝通或是談話時 可以運用這些技巧
而媽媽再上課的時候 孩子就在另一間教室裡 由另一位老師帶孩子進行一些課程
橙智的主要課程大概分為四門
1. 故事表達以及運用技巧
2. 情緒輔導
3. 表達引導
4. 潛能開發
透過一些技巧 可以讓媽媽們更了解孩子 進而幫助孩子
舉例言之 通常人的學習和認知都是透過感官來達成
而主要的五種感官就是 聽覺 味覺 觸覺 嗅覺 視覺
但是每個人因為習慣的關係 可能會在某一個或某幾個感官上特別敏銳
也因此 當透過這個特別敏銳的感官學習的時候 效果會特別好
另一方面 某些特定感官的孩子對於某些學習方式特別無法接受
好比說觸覺型的孩子就極無法接受重複性的學習方式
因此 了解孩子的屬性 可以協助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再者 在了解屬性之後 可以透過一些訓練 讓孩子嘗試和練習其他感官的使用
而不會讓孩子侷限在原先的習慣領域中
擴展孩子的感官 也可以增加孩子的環境適應力 不會因為某些感官上的限制 而造成孩子對於某些環境因素的過度敏感和恐懼
談話結束後 孩子們跑出教室 手裡拿著畫 是老師給他們玩兒的"測驗"
韋拿著一個月亮形狀的東西 旁邊有一些鬼畫符 另一張畫上面又是一堆瞎塗
問老師 經過剛剛的課程 老師對於孩子們有什麼認識呢
老師說韋韋
她說 韋韋在群體中是一個願意為了維持其他人的高興而去妥協自己的人 ( 因為他選的是月亮 )
然而他在心中其實是有許多想法 但是為了顧及和諧而沒有表達出來
所以韋的問題在於如何讓他把自己的情緒表述出來
老師說 或者也請媽媽可以放手讓韋自己多做一些嘗試
不要為了怕韋受傷 而讓他有太多限制
其實聽到這裡的時候我有點泫然 只是硬忍住了沒有哭出來
這跟我對韋的感覺似乎非常接近
我常覺得韋心中有一些憤怒和恐懼 那樣的憤怒和恐懼來自許多的無助和無奈
但是他既無法去表達那些憤怒和恐懼 又無力改變那些無奈和無助
因此他有時會用一些脫序的情緒來宣洩這樣的東西
這也是何以我最近如此積極尋找藝術治療相關訊息的原因
因為對於三歲的孩子而言 要他用語言把他那麼深沉的東西表達出來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一些積壓的情緒或是壓力 在未能被理解也未能被處理的情況下
孩子只能把這些東西繼續默默的放在自己的身體裡面
一直到或者有一天他自己忘記了 或甚至內化成其他的東西
這在一個全人教育的觀點 是完全莫名其妙的一件事情
老師對媽媽們逐個解析每個孩子 我不知道其他的媽媽們聽了之後感覺怎樣
但是我自己感覺
老師跟這些孩子們相處短短兩個小時 以及從孩子們的繪畫中所得到的孩子們的訊息
似乎跟我在跟這些孩子們相處了這些時日中的觀察相去不遠
第一印象 算相當正面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