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請見:Pointed questions
以表面的價值來看,對於富士康這個由台灣鴻海集團所有,全球最大的合約電子製造商,所提出的價值56億美金的日本夏普併購案的意義實在不大。對於一家負債累累的,流著血紅色墨水,並且浪費了之前的兩次紓困,這個價格似乎太高了。鴻海老闆郭台銘生性儉樸,在夏普財務急速惡化之後,在 2012 年很有危機意識的放棄投資 8 億美金到 Sharp。
那何以現在如此積極花費這麼慷慨的一筆錢,弄了一個沉重的里程碑放在自己脖子上呢?郭先生沒有多做說明,不過各方多有揣測。一方面,郭台銘希望跟蘋果之間有多一點談判議價的籌碼,畢竟蘋果掌握了他的公司一半的收益;富士康在中國有一百萬個工人,一直以來都是iPhone 和蘋果其他產品的最大組裝廠,夏普是顯示器製造商,也同樣是蘋果的主要供應商。這樣的結合可以讓富士康在利潤空間的談判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而目前與蘋果的生意上只有 3% 的利潤,這對鴻海而言實在是非常的微薄。
另一個郭台銘可能的想法,是希望讓富士康從流血的代工業多樣化,富士康五分之二的收入來自於網路設備代工,例如 Cisco 和 HP。富士康為許多公司做設備組裝,像小米,這家野心勃勃的中國公司(雖然中國的智慧手機市場已經頻臨飽和)。手持設備的興起嚴重侵蝕了智慧手機和筆電的市場,而筆電也是富士康代工項目之一。如果富士康能夠以夏普的品牌設計自有產品,他也可以賺取品牌的利潤。
一個長期賺取代工低利潤的公司想要往價值鏈移動,這種想法是可理解的,富士康一直努力想要讓自己更有原創力。2014 年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一項研究,將其評價為中國最突出的專利擁有者之一。富士康也在美國申請了專利,美國的專利標準比中國嚴格,然而富士康在美國仍擁有許多發明專利,而非僅僅是設計專利。夏普在技術領先上也有相當令人自豪的歷史,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郭台銘願意付這麼高的代價,特別是幾年前他已經在夏普顯示器公司做過個人投資,他顯然是認為此中已經有一個重要的突破。
若是如此,購買夏普或者幫助郭台銘實現他的“十一屏”戰略,藉此他希望將他的公司變成各種尺寸顯示器的主要供應商,從電腦、汽車、到智能手錶。這一切或許可以解釋何以他願意付出沉重的代價買下夏普。即使他最終擁有了夏普,也無法輕易改變這是一家破產且遍體麟傷的公司的事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