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survey 英文補習班的時候,有時候會聽到這樣的主張,有些補習班或是幼稚園會標榜,他們的課程是比照美國小學或是中學的課程設計的。
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設計難免會一陣興奮,哇,如此一來豈不是太棒了,孩子一方面可以修習中文課程,一方面又可以同時兼顧美國的學制,一魚兩吃,一肉兩烤,絶對不怕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了。
然而再深思之後,忍不住想到,這樣的做法真的好嗎?一方面,上帝是公平的,不論姓王姓郭,每個人一天就是只有二十四小時;同樣只有二十四小時,一個孩子要兼顧兩種學制的學業,這對孩子會不會是太沉重的loading了?
再者,另外一點,這樣的教材設計強調不follow所謂的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設計,也就是說,雖然孩子身不在美國,可是卻讓他們「假裝」自己是個美國孩子,學著美國課程。但是比較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小環境可以是如此,然而大環境可以配合嗎?不管爸媽從小怎麼給孩子美語環境,很現實的狀況,孩子出門要說中文、買東西要說中文、到外面吃飯要說中文、在公園玩要說中文,不管學校或是補習班如何營造non-ESL的氛圍,環境就完全是ESL,單方面只把教材non-ESL化,能夠改變什麼呢?
今天參加某家全美幼稚園的open house時,跟校長小聊了一下。這家幼稚園的設計是標榜follow primary教材的,教材內容中我自己比較認同的部分是,沒有把phonics和grammar抽離出來,獨立成一門課程,而是把這些東西融入在每個單元的教學裡頭。要不要把這些東西獨立出來,其實是見仁見智。我自己不喜歡抽離出來的原因在於,抽離出來的課程會變得很沉悶;如果把這些東西「偷偷」一點一點放在教學裡頭,孩子會不知不覺的吸收進去。
最近在韋身上做一個小實驗,開始整理一些很簡單的文法,做成漂亮的圖片,每個星期偷偷丟一點給他。之所以想開始給他丟文法是因為,他的閱聽量已經到了一個量了,是該幫他做一些整理的時候。記得幾個月前偷偷給他同樣的東西的時候,他記得亂七八糟,於是我就停了下來;可現在給他同樣的東西,他卻吸收得很快。我自己感覺的原因是,他在英文閱聽上的累積的夠多了,因此當整理文法規則給他的時候,他可以在平常的閱聽中得到印證,因此那些rule不再是rule,而是一種經驗的整理。
所以non-ESL的教學方式到底好不好?我想是有一些值得斟酌和取捨之處,但是全盤接受恐怕並不是一個最好的做法,畢竟有一些現實因素是值得考量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