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好,我不太想管導演或是作者想在這部作品裡表達些甚麼,
我只說我看到了什麼。
至於說李安想要說甚麼,或是小說原作者想說甚麼,
我既不是他們,也不是他們肚子裡的蛔蟲,就算我照章原樣的把裡面的細節研究清楚,
也不過是瞎子摸象,就算摸了個通透,也不過是我自己的猜想。
所以我只想談談我在這部片裡看到的東西。
首先,我想先請大家看看這篇文章。
參考文章:http://www.douban.com/note/250584017/
我想,這位作者的解析相當通透,觀察也很仔細,在電影的解構上也相當具功力,
所以客觀來說,我覺得他的分析應該算是相當接近原意的。
但是,如果導演的原意果真是如此,那我猜想,這樣的演繹無非導致一個結論,
那就是「信仰只是人們逃避醜惡現實的一個手段而已」。
(希望這個結論不是我的斷章取義)
我想,如果這果真是導演的真意,那原諒我無法在這一點上同意了。
對我而言,信仰的對象必須是真理本身,而不是僅僅把信仰當成鴉片而已。
這是後話,我想我先談談在這部片裡所揭露的人性。
如果導演是藉著這個貌似敬虔的少年,來揭露人性的軟弱,
我想這一點我是可以同意的,這或許對於一些對人性仍抱持著樂觀看法的人的一個警訊。
不管我們看到人在許多事上有多少光明面的顯示,我們都必須承認人性的軟弱。
如果你是位基督徒,我想你必然可以同意在很多事情上我們可以在人的身上看見神的樣式,
神的創造,神的永恆性,神的公義,神的恩慈。
但相對的,我們也在人的身上看到了「沒有活出神的樣式來」的光景,
人有創造性,但卻將創造誤用了;人有永恆性,可卻常常忘卻自己的永恆性而屈就於有限;
人有公義,但卻找不到公義的標準;人有恩慈,可卻常常錯用了恩慈。
人擁有神所賜與的種種美好德性,卻將其敗壞殆盡,這一切是由於「罪」的遮蓋,
所以一切歸於無用。
這樣的現實並不是新聞,熟讀聖經的人應該非常熟悉。
所以這一點上,我並不否認。
但是我要提出的反思是,一再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去提醒人的軟弱,
除了提醒人對自身失喪的意識,有沒有造就人的地方呢?
如果這樣的提醒純粹讓人更加沉淪於自己的沉淪,
覺得反正既然大家爛在一起我也無須感到罪惡;
又或者是因此對人的其他可能性感覺到失望,這樣的提醒意義何在呢?
電影本身是否只提出了問題,是否提出了出路呢?
( 或許我對這部影片期望太高了吧!
電影導演的社會責任似乎原本就不包括提供出路)
所以在這點上,是否我們應該就悲哀的困坐在我們的軟弱上,
任我們軟弱導演著一切直到永恆呢?
雖然我在很多事情上是極端的理性主義者,但在骨子裡我卻是極端的樂觀主義者,
我向來相信神的創造是出於良善,祂斷不會創造了一堆可悲的受造之物,
只是為了提供自己在永恆生命中一個娛樂的對象而已。
我想,雖然人目前是如此悲哀的光景,但神的計畫斷非如此。
我們要如何在這樣的人性中找出路呢?
如果那篇文章的分析屬實,導演的確提供了一個出路,那個出路就是宗教信仰。
但是他所提出的出路方式,是相當鴉片式的自我安慰的方式,而非真正的救贖。
如果信仰本身提供的真的僅僅只是當人在有限的悲哀中的一個具有無限的可能的安慰,
那我們幾乎可以說,人類是完全無望了。
然而果真是如此嗎?
我必須很斷然的否認這樣的結論。
人的敗壞是絕對的,這是無庸置疑,人的敗壞到一個程度甚至連他創造出來的都是敗壞的。
所以如果我們崇拜的對象是由敗壞的手造出來的,那其內涵必然只是敗壞中的敗壞。
所以呢?
你的信仰對象必須是一個非由一個敗壞的人的手所造出來的神。
這樣,這就是我的結論。
信仰並非是一個鴉片,一個逃避,或是一個安慰劑,
信仰的對象必須是真理本身,而真理是不能由敗壞所生的。
信仰並不會讓軟弱的不軟弱,這是肯定的;但是卻可以讓軟弱的有所依靠。
你可以依靠鴉片,或者說你可以信仰鴉片。但是鴉片始終只能是鴉片,它永遠不會是真理。
真理不一定會讓你感覺到舒服,因為讓人感覺舒爽並不是真理的責任。
當人背離了真理,在真理的面前必然感覺到無比的不舒服,這是肯定的。
但是,你必須想清楚,你要追求的是真理還是個人感覺舒暢。
(所以,如果你找到的信仰讓你舒爽無比,
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你找到的是鴉片而不是真理。)
在這部影片中,有許多橋段讓我想起聖經的部分,
像在海中群起的飛魚讓我想起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抱怨沒有肉吃,而神讓鵪鶉降下供應以色列人。
當PI 在暴風雨中向神發怨言:「我已經向你臣服了,你到底要怎樣?」,讓我想到約伯。
而PI 在海中的漂流,其景況與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無異。
至於說這些橋段要帶給我們甚麼訊息呢?我還在想。
我只是先把那些讓我有所感覺的事情先抒發一下,不然我真的是滿肚子的硬石塊啊!!
留言列表